在长达十多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张庄街一直是沂临边联县和沂南县县委、县政府开展工作的核心区域。直到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这一中心区域才逐渐转移到了南北寨和界湖等地。
过去的张庄街是个热闹的大镇子,住着三百多户人,总人口接近两千。这里不仅是周边几十里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核心,还拥有三座油坊、两家酒厂,以及十来家小店、饭馆、菜馆、旅馆和骡马店。每隔五天就有一次大集,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前来交易。每逢集市,人流量通常在一两万,热闹时甚至能达到三四万。
郭长儒从1939年夏天开始投身抗日斗争,最初在村里活动,后来一步步到张庄乡工作,最终成为张庄区的区委书记和区中队教导员。他的革命工作一直以张庄为核心,直到抗日战争结束。由于长期在张庄工作,他对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户人家都了如指掌,就连张、王、李、赵各家的门朝哪开都记得一清二楚。
郭长儒提到,张庄街虽然是个规模不小的镇子,环境也挺复杂,但在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引导和教育下,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这么长时间里,镇上从来没出过叛徒、投靠国民党的反动分子或者反革命分子。
1939年底到1940年初,张庄街就成立了共产党组织。在党的指引下,这里陆续组建了工会、农会、青年团、妇女会和儿童团,还成立了民兵队伍等抗日群众团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十多年里,这个村子先后有上百人加入八路军、解放军,或者投身地方革命工作。
抗战刚开始时,张庄就组织起了民兵队伍,这支队伍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他们与日寇、伪军、国民党部队以及还乡团等反动势力,展开了长期而顽强的游击战斗。
张庄区依靠张庄民兵为核心,联合周边村庄的民兵力量,展开游击作战。他们破坏桥梁、公路,拆除围墙和碉堡,积极备战,反扫荡,实行空室清野,负责站岗放哨,清查汉奸。通过地雷战、石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术,有效打击和消灭敌人。同时,他们致力于建立和保卫根据地,维护当地的社会治安。
张庄区的民兵队伍与主力部队协同作战,在清除日伪据点的行动中贡献突出。他们参与了一山子战役,成功攻克了南黄埠、南北薛庄、司马等多个敌军据点,累计参与的战斗场次超过百次。
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张庄街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是我方的重要根据地。1941年,日军和伪军集结了五万兵力,对沂蒙山区发动了极其凶残的扫荡行动。随后,张庄村不幸暂时落入日伪军的控制之下,敌人在这里设立了军事据点。这样一来,张庄就变成了被敌人占领的区域和游击战斗频繁的地带。
那时敌军在各个据点的兵力比较分散。根据地的老百姓和民兵跟主力部队密切配合,把张庄的敌军据点团团围住。敌军就像被吓坏的鸟一样,整天提心吊胆,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生怕丢了性命。没过多久,他们就被迫撤离了。不过,敌人又想了个办法,从远处突然袭击,天刚亮就把村子包围起来,想逐个消灭我们的民兵和地方武装。
敌人用这种方式将沂南县公安局副局长李岩和妇联干部程俊英关进了张庄据点。张庄区委通过当地党支部和民兵,查明了两人被关押的具体位置以及守卫的详细情况。
事情真是凑巧,就在郭长儒琢磨怎么救出两位战友的时候,伪军命令村民给据点送煎饼。郭长儒灵机一动,假扮成送煎饼的村民,挑着担子带着人进了据点。一到里面,他立马扔下煎饼担子,翻墙进去里应外合,顺利救出了两位同志。
1942年春节过后,张庄区被敌人占领,变成了敌占区和游击区。郭长儒带领当地军民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按照上级的部署,凭借对地形的了解,依靠老百姓的帮助和保护,无论情况多么危险,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
张庄的敌军据点被我们的地方武装、民兵和抗日群众团团围住,最终被迫撤退。然而,青驼寺的日伪军据点并未就此罢休,每隔两三天就派兵到张庄一带进行“扫荡”。他们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连妇女也不放过。每次“扫荡”的敌人数量不等,少的时候有两三百人,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五六百人。
1942年2月某日,一支由日军加强排和伪军连队组成的约两百人队伍,沿途烧杀抢掠,来到张庄镇西北的小河村。我军派出一个营的主力部队、县大队的一个连,加上张庄区中队和民兵,总计约一千人,趁敌人吃饭之际,分三路将小河村包围,准备在深夜发动总攻,一举歼灭敌军。
敌人察觉被围困后,固守原地,却显得十分慌乱,心神不宁。他们脱下皮鞋,换上轻便的布鞋,精简装备,甚至有人用棉花厚厚裹住双脚,打算趁夜色掩护突围逃跑。
正如我们预料的那样,就在我们准备发起全面进攻之前,敌军集结了所有力量,拼命杀出一条路,往一山子方向逃窜。我们立刻展开追击,很快就把一山子团团围住。
张庄镇西侧有四座小山,分别叫一山子、二山子、三山子和四山子。我军把敌人围困在二山子山顶,从各个方向对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慢慢收紧包围圈。敌人不肯投降,拼命抵抗,用步枪射击,机枪疯狂扫射。
敌人眼看援兵没戏,子弹也快打光了,为了不被一锅端,他们把所有剩下的鬼子、汉奸和武器集中起来,让伪军和汉奸打头阵,想硬冲出一条生路,疯狂逃命。最后只有十几个日本兵和二十多个伪军汉奸跑掉了,剩下的全被我们消灭或俘虏,活捉了两个日本兵和二十多个伪军汉奸。
仗打完了,郭长儒作为张庄区的群众代表,忙着犒劳部队,看望伤员,收拾战场,处理战后事务,还参与审问了两个日本战俘。这两个俘虏,一个是班长,一个是普通士兵,都被移交给了上级。后来,经过一番教育和感化,他们加入了由日共领导人野板参三创建的反战同盟。
1943年,这两位同志还去了沂临边联县,开展针对日军和伪军的劝降活动,他们散发传单、喊口号,郭长儒还再次见到过他们。一山子那场战斗,在当时可算是个大胜仗,山东的《大众日报》很快就刊登了这个好消息。
解放战争年代,张庄区的老百姓和民兵们始终以无畏的精神,坚定地守护着他们用鲜血换来的革命成果。
为了支援前线作战,老百姓们豁出去了,连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他们不仅鼓励年轻人参军入伍,还组织了大批民兵、民工、担架队和运输队奔赴战场。从莱芜战役开始,到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再到渡江战役,他们一路跟随部队,从徐州打到南京,最后打到上海,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庄区的老百姓,不仅在战场上和支援前线时表现出色,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还在降低租金利息、增加产量节约资源、推动大规模生产、组建互助小组和合作社、纺织纱线布料、土地改革、参军入伍等各项活动中,都走在前列,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1949年,张庄区再次抽调了大量基层干部和民兵骨干,加入中央组建的西南服务团。他们陆续奔赴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开展工作。
张庄百姓的英勇事迹,是沂蒙革命老区无数英雄儿女的典型代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的百姓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代价,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们的贡献和牺牲,将永远被祖国铭记,被人民传颂,他们的光辉事迹必将永载史册。